物探与化探
    主页 > 综合新闻 >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36期: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

长安城的天坛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皇帝祀天又有哪些程序和讲究?祀天时曾发生过哪些故事?11月3日,“陕西文物探探探”来到西安天坛遗址公园,邀请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考古发掘参与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李春林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和天坛遗址公园讲解员杨姣老师一起,为网友们解读了隋唐皇帝的祀天之礼,246.2万人次网友观看了直播。“陕西文物探探探”专题策划“探访长安城中轴线”系列直播报道,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概述:始建于隋代,比北京天坛早近千年

杨姣介绍,“圜[yuán]丘”在明清以后习惯称“天坛”,是皇帝举行祀天活动的礼仪建筑。长安城外的圜丘始建于隋代,自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开始使用,到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共沿用了三百年左右,距今已有1431年历史,比北京天坛早了近千年。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沉寂千年的隋唐圜丘重现在人们眼前。整个遗址共有四层圆台:第一层直径约54米,第二层直径约40米,第三层直径约29米,最高一层直径约20米。每层有12条陛阶均匀分布在圆台四周,朝12个方向辐射。其中朝南的午陛比其他11条都要宽,是皇帝祀天时的专用陛阶。

祀天、敬天是古人的精神信仰。古人认为,只有祀天、敬天,天神才能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史料记载,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周代,周天子就已经开始祀天。天子祀天的礼仪制度一直是封建国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圜丘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遗址公园是2018年大年初一免费正式对外开放的,每年冬至都会举行祀天表演。往昔帝王祀天处,如今成了市民和游客寄情怀古、感触大唐盛世和千年中华礼仪之地。

位置:“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阳气最足的地方”

李春林老师介绍,圜丘遗址处于唐长安城正南门明德门外东南方向,是阳气最足的地方,所以选择在这里祀天。

圜丘遗址在唐末迁都洛阳后就废弃了,从宋代到元明清,文献缺乏记载。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大范围的勘测,基本确认了长安城的框架,长安城的范围在明德门确定后,考古人员就对这个遗址有推断,认为它是隋唐时期的圜丘遗址。当时它是一个土包,附近的人把它叫“荒坡子”,位置与“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的文献记载吻合,所以当时就推断它是圜丘遗址。“确认是在1999年,我们当时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它四层圆台、每层十二道陛阶的形制特征跟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这里曾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南操场,从1957年推断它为圜丘遗址,一直到1999年发掘前它一直是处于自然保存状态。2005年,复原性保护展示工程竣工。2013年国务院把它确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形制:四层圆台可能指四季,12道陛阶或指12个月和12时辰

李春林老师介绍,圜丘的形制很有特点。“遗址共四层,每层圆台均匀布设了十二道陛阶,四层台共48道陛阶,每道陛阶有12个小台阶。在十二道陛阶中,南陛阶也就是皇帝祀天走的午陛是最宽的。我们发掘完了测了一下,底下最宽有五米多,往上就逐层收缩了。而两边的其他陛阶底下的宽度是4米多”。

“古人建设圜丘的目的是要感应天神,昊天上帝如果要从天上往下看的话,可以看到它是由四个同心圆的圆台叠置起来的,看起来很美观,就像是古人祭祀时用的玉璧。玉璧一般是白色的,圜丘通体也是白色的。”

“我们推测,圆形是从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演绎过来的,四层台可能跟一年四季有关系,每层圆台的十二道陛阶可能是指一年的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这些应该都代表古人对宇宙的理解。”

“尽管周天子时已经有祀天的活动,但真正形成坛体,最早可能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是八个陛阶。隋代前的北周也有圜丘,那时候已经是十二陛阶。”

“目前学术界确认我国年代最早的圜丘遗址是北魏时期的,在呼和浩特附近,但它不是大一统时期,所以隋唐长安城圜丘遗址仍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大一统国家的祀天遗址。在古代,圜丘遗址也是一个政权的象征。皇帝权威得之于天,所以他被称为天子,只有他有权力来祭祀天地日月,地方上的诸侯就只能祭祀自己当地的山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