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与化探
    主页 > 综合新闻 >

詹仕凡:打造石油物探技术利器

再过一年,年满60岁的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专家詹仕凡就要退休了,那将是他在石油物探领域工作的第40个年头。

从弱冠之龄到白发丛生的花甲之年,詹仕凡为中国石油物探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

对物探技术难题进行集智攻关

1983年,詹仕凡从西南石油学院物探系毕业,分配至原物探局地调一处237地震队任解释员。

在詹仕凡记忆中,当时在石油勘探方面,中国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主体依赖进口,也因此在技术、设备价格及使用范围上受限于西方国家的规定,处处掣肘。

一线经历令詹仕凡深有感触:要在短时间内赶超国外,要快速发展物探技术,就需要建立创新研究机构,对物探技术难题进行集智攻关。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提高采集精度、处理能力和成像质量,任重而道远。

为集中攻关,詹仕凡在地调一处牵头成立了软件工作室,致力于研究采集设计方法、试验资料分析技术,带领技术骨干艰苦钻研,不断促进技术进步,这支骨干队伍后来成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KLSeis采集软件研发的主要力量之一。

1998年4月,詹仕凡被任命为原物探局副总工程师,成为企业物探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从上任第一天起,詹仕凡就把目光放得更远,目标定得更高,按照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技创新总体部署,将打造物探技术利器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詹仕凡有时为了一个数据、一个模型彻夜思考,有时创新灵感在睡梦中唤醒他,他便立即起身直奔电脑,记录下来,进一步思考。

为加快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及应用推广,2000年初,詹仕凡带领多拨技术团队赴内蒙古苏里格进行采集、处理、解释配套攻关,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数字三分量三维地震勘探,通过攻关在国内率先形成了多波采集、处理、解释能力,天然气富集区预测取得较好效果,符合率由常规地震勘探的72%提高到84%。

后来,该技术被推广应用到四川、青海等地,在中浅层成像、气云区成像及天然气富集区预测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詹仕凡表示,首次提出的基于数据驱动的采集技术设计方法,实现了采集技术设计从参数驱动、模型驱动发展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从“二维”到“三维”再到“五维”的跨越

2003年,詹仕凡积极参与了国产GeoEast大型处理解释软件研发工作,带领团队进行解释方法研究。谈及当初立项的初衷,詹仕凡坦言,当时,中国在解释领域的薄弱严重制约着中国石油的勘探,而国外对于解释软件的出售在价格和使用权限上又设置了很多条框和屏障来限制竞争。

一番思考和抉择,詹仕凡决定研发属于中国自己的解释软件,而且这款软件不照抄西方模板、不重蹈西方老路,要“标新立异”,从起点就瞄向超越。

那几年,詹仕凡带领团队成员们潜心于国产GeoEast软件研发中。他们突破基于数学公式演算、变换的传统属性,通过使用现代数学理论将现代属性融入进软件中,完成成像数据的解释从二维到三维、从面到体的跨越。

詹仕凡说:“一个维度的增加,虽然意味着计算量的大幅提升,但是在成像质量上却也显著提高了精度,特别适用于我国复杂多样的地质形态,保证了解释的成功率。”

自2008年第一版基础版GeoEast软件研发成功后,这些年来,GeoEast软件功能不断臻于丰富和完善,解释方法不断升级和趋于多元,国内使用率已经占比达80%以上。

为架起地震和地质的桥梁,实现精准勘探,詹仕凡首次提出以现代属性为核心的储层预测、油气识别新方法规划,带领团队潜心攻关,使之成为国产GeoEast软件国际领先的特色模块,使小断层断距识别精度由10至15米缩小到3至5米,储层预测成功率由60%提高到80%。

2011年,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支持下,詹仕凡牵头创立了“詹仕凡创意工作室”。工作室最初只有5名研发人员,但提出了很多颇为超前的想法。

那几年,伴随国内宽方位、宽频、高密度采集和处理配套技术的逐步成熟及广泛应用,地震资料解释数据量剧增,国内外解释系统无法解释超量数据。为此,詹仕凡带领研发团队大胆创新,突破了准确识别油气目标难题,形成了高密度、宽方位地震数据解释技术,并在全球率先推出五维地震数据解释软件,实现了地震解释技术从叠后到叠前、三维到五维的跨越,油气勘探成功率提高15%至40%。

走在物探领域创新前沿,那是颇为艰苦的几年,也是令詹仕凡和团队自豪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