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与化探
    主页 > 期刊导读 >

重构教育信息化走向创新教育

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向智慧和创新

1.从教育信息化1.0到2.0:变与不变

从教育现代化发展来看,教育信息化2.0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信息化探索的升级。回溯教育信息化1.0到2.0的发展进程,教育信息化探索正是在变与不变中继承和发展创新引领。变即是目标、评价和路径的升级,不变即是理念、基础和方针的延续,以推动新时代创新教育发展和创造性人才培养。

与教育信息化1.0时代相比,创新性人才导向的教育信息化2.0评价转变为助力学习发展的有效途径。强调教学效果的标准化测试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测评工具,注重学习过程和创新体验的真实性评估涌现。教育信息化路径由以往1.0时代“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区域规划和校际联动向2.0时代“自下而上”的校际协作、区域探索和国家引领转变。反之,服务于现代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信息化初心未变,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信息化教育创新实践的理念依旧继承和发展[1];同时,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历史成就和国际影响力未变,如教育信息化1.0时代三通两平台应用促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成。此外,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信息化方针同样未变,以应用为根基、融合为驱动、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信息化促成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智慧教育:从公平到质量

研究发现,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推动力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向教育质量提升转变的支撑利器。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以来,互联网+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同时,面对社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变化,智慧教育下的教育信息化2.0呼唤教育质量的提升。

信息技术促成的个性化教育和深度学习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途径,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随时随地与学生探讨和反馈学习问题,学生利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与远程伙伴“同侪互助”,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建构;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分析、监控和组织学生跨领域、跨地区协作与问题解决,并进行网络研修和共同反思,提升教学技能与质量;学生利用富媒体空间展开多种学习方式探索,运用电子书包进行1对1数字化学习,依据丰富学习资源和空间支持进行STEAM跨学科真实学习,运用数字场馆资源和VR/AR技术进行非正式学习,促进其知识建构、高阶思维能力、创新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达成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目标。

教育信息化2.0:教育创新的“加减乘除”

1.互联网+教育的赋能

教育信息化是减负还是增负,一直是基础教育发展颇具争议的问题。从哲学上看,两者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关系,历经30年的“学媒大争论”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关系的最好印证。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立足于教学应用,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立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建构。同样,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于教育的“加减乘除”立足辩证法角度。

具体而言,教育信息化2.0的“加”即是赋能教与学的过程。首先,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教师、互联网+环境使得学与教的过程变得智能化、学习评价智慧化,以信息化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智能生长。其次,教育信息化2.0的赋能还体现在教与学过程的目标、评价和方法上。学习目标由“双基”转向“四能”以及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全纳教育体系;运用建构主义理念和信息技术虚实融合学习环境优势,融合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体验,赋能学生真实问题解决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学习素养;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习评价综合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价,集中于线下教师、同伴和专业人士的真实性评估和线上大数据学情分析与反思日志,对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定和反馈;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习方法因互联网+变得多元、自主和灵活,学生足不出户便可利用“三通两平台”云端资源进行MOOC自主学习,“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将异地学习者连接,促成跨文化的学习与沟通,培养其21世纪的全球协作技能与学习能力[2]。

2.教育信息化2.0推动流程精简

调查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发展为教学带来“智能化”便利的同时禁锢了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和策略指引教师教学流程开展的同时限制了教学机智和学习动力的生成。教育信息化2.0则聚焦学校、社区和在线学习的关键事件,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过程,围绕能力本位和创新本位学习目标,构建富媒体环境,创建高效课堂和学习。运用微课资源和在线学习共同体,精简课堂教学准备和课后师生反馈时间;借助科技馆、博物馆等非正式学习空间和资源,精简学校学习环境重复建设和教育云资源开发;利用智慧校园系统精简家校联动的时间和流程,提高教学、管理者和家长、社区专业人员教学协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