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与化探
    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市党报经济报道的守正与创新从东莞日报经济

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对于地市党报而言,经济报道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体。相比主流财经类媒体,地市党报经济报道专业性不足;相比驾轻就熟的民生报道,地市党报经济报道的悦读性又不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报道成为不少地市党报的一块鸡肋。

地市党报经济报道,到底有没有前景?又该如何突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东莞日报》历经十年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报道突围之路。本文拟从定性的角度,通过横向切面,解剖麻雀的方式对《东莞日报》十年经济报道专业化的探索进行研究,以期对地市党报提供参考。《东莞日报》经济报道十年专业化探索,概括起来四个字:守正、创新。守正,即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创新,即在版面形态、报道体裁、采编运行等方面积极创新。具体说来就是做到“一二三四”:坚持一个主义、突破两个瓶颈、打造三个平台、明确四个方向。

一个主义

《东莞日报》经济报道始于2009年开启的商务报道,经过十年的开疆拓土,目前已经成为《东莞日报》的核心报道领域,有力支撑了《东莞日报》政经主流大报形态。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确立了专业主义的办报理念。

为什么要走专业主义道路?从媒体竞争格局看,对地市党报而言,专业化的经济报道是一片蓝海。从城市和报纸的关系看,是东莞经济社会大转型所带来的产业结构、人口的急剧变化,政、商及普通市民对经济信息的获取和专业阐释的需求日益强烈。

何谓经济报道的专业主义?简言之,就是对标主流财经媒体,突出东莞经济特色。具体而言,就是在两个方面进行专业主义的改造提升:一是产品形态。产品形态是经济报道专业化最显性的特征。通过对标主流财经类报纸,《东莞日报》的日常版面设置了政经、产经和财经三大模块。通过三大模块的设置,实现消费经济新闻的淡出,政经、产经和财经新闻的崛起,从而迈开专业主义的第一步。二是报道层面,推动从事实报道迈向过程报道。地市党报经济报道相对于专业财经类报纸的报道,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报道层面。地市党报经济报道大多停留在事实报道层面,即对于结果的报道。而专业财经类报纸更倾向于过程报道,即对于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行为的动态过程予以完整呈现,通过新闻的叙事方式使读者明白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十年来,伴随着《东莞日报》多次改版,经济报道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增强。从当初日常的商务版,到后来的政经、产经、财经;从当初的《理财周刊》到《远见周刊》,先后推出了管理、实务、新经济、科技、形势速递、产业眼、金融态、经济指数等版面和栏目,经济报道始终坚持专业主义精神,向主流财经媒体的选题标准、操作方向和技术标准看齐,确保了较高水准的经济报道专业化水准。

两个突破

相对于成熟的主流财经媒体而言,地市党报经济报道的专业化道路存在着两个无法回避的瓶颈:供稿的不稳定和报道的浅显化。

首先,专业化的经济报道对记者的专业知识和主动寻找线索要求较高,这就导致了记者供稿的不稳定。尤其在大量版面设置面前,供稿压力显而易见。对此,我们的策略是,一方面细分记者口线,具体到行业、协会、商会、重点企业,将采访触点最大程度延伸到经济运行基本单元,另一方面牢牢抓住选题策划会的牛鼻子,通过高质量的选题策划会,实现精确供稿,基本敲定未来一周的重点选题和日常题材。经过严格的选题管理和坚决的执行力,基本上做到了精确供稿和适度超额供稿的目标。

其次,突破了产经新闻报道欠深入的瓶颈,也就是最为核心的专业化问题。经济报道是否专业,最终要靠稿件说话。为此,我们采取了“双管齐下”策略。一是推动记者思维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求记者从“员工思维”转向“老板思维”,即记者在进行题材筛选、新闻点抓取、价值判断、报道视角、叙述方式、新闻语言等方面都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员工、消费者的角度。二是推动题材的变革,致力于去消息化。大力倡导小特稿型的公司新闻和行业新闻报道,并通过一段时间的特训,最终实现产经新闻题材多样化、议题深度化、触角新鲜化的趋势,突破了产经新闻报道题材狭窄、内容扁平的瓶颈。

三个平台

记者是一个流动性较强的行业,如何保证报道质量的稳定性?最根本的还是管理和队伍建设。为此,《东莞日报》经济新闻部探索出三个平台的工作格局: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学习平台。